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评论《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动笔之前,我也悄悄问了几个朋友对此文有无感触,结果评价两极分化。我还是被此文触动了,昨晚码了5000字《彷徨在泡沫中,丧失想象力的青年》,被说太阴郁隐晦,那现在索性来一场明亮的对话。

 

讨论这篇文章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本内容本身,另一个是此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第一个层面看是此文说了什么?读了有没有切身触动?如果有,为什么?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第二个层面则更更为恼人,即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问题?最棘手的是怎么办问题,即我们能做什么?

 

细剖文本,作者交出了一幅北漂名校毕业生的白描,且让我这样概括:一个中心是学历贬值,两个基本点是对大城市房价上涨的焦虑和知识劳工的相对剥夺感,四项基本问题是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失落、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岁月流逝的无奈与伤感和摇滚-青年精神衰落。总之,从文艺到文凭的岁月流逝加剧了从生活到生存心理落差。

 

从阅读量上来看,显然这样“非典型”的简历得到了典型的共鸣。在我还没上大学的时候,这种忧伤是属于“小镇青年”的:“不容易实现因而被回避的梦想;孱弱的对命运的控制力;让人安心又让人担心不够时髦的出身;因为渴望改变生活而产生的强烈自尊和虚荣;羞怯的、很容易随着生活变动而逝去的爱情……”焦虑和恐惧是会传染的,当这一切也成为一个名校毕业生的感受,说明这个时代青年人面临的危机和撕裂更强了:一边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诗和远方的野子,一边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整个人都不好了的葛优躺,流行词的张力让这类人的尴尬一览无余。

 

反观没有被触动的原因主要两个,一个是年龄还没体会到,一个是家境体会不了。带着精英的不屑和文青的浪漫,他们会质问: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争取保研?为什么不磨炼能力找个好工作?为什么非得扎堆而不离开北上广深?为什么不租房?为什么不把钱用在诗和远方?难道自己对成功定义的标尺就没有过于单一么?

 

第一种是少不更事,恃才傲物,理念先于体验,第二种是衣食无忧,财大气粗,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对于第一类,如果作者的娓娓道来还不足以敲响警钟的话,那要么是还活在小清新的梦幻之中,太过跃跃欲试和自命不凡,要么是经历单一,缺乏多样的生活实感,对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认识不足。

 

第二类人读这篇文章更没有意义,因为他们的经历不足以让他们产生自反式的共情。知识劳工的生存状态,不敢说有深有同感,我至少是体验过的。我实习的住处就在人大对面,借住过一晚人大宿舍,除了梯子有点硌脚之外,6人间的条件800块一年还是很诱人的,毕竟一路之隔的小区房价十万一平米。但想想一毕业就从三环边到了六环开外,每天通勤三小时,岂能不蛋疼?有次从新国展到白石桥上班倒了三趟地铁,赶不上七点那班,八点半上班就得迟到,于是只能玩命往里拱,需要地铁工作人员拿着挡板往里推才能关上门,像沙丁鱼罐头般将自己缩在车厢里。

 

可是这就是现实的状况,你的焦虑好恐惧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庆幸和笑料。文中结尾的配曲我循环了一天,《那时》唱的是草根的北京,可无奈阶级固化的社会,歌谣中都有好多个“北京”,有权贵的北京(群星《北京欢迎你》)和小资的北京(汪峰《北京,北京》),也有土著的北京(宋冬野《安和桥》)和北漂的北京(好妹妹《一个人的北京》),它们都是北京的歌,唱歌的都是活在北京的人。

 

写作也有公共写作和私人写作之别,前者以说理为目的,看重逻辑和证据,后者以感发为追求,形散神不散即可。此文十分个人化,显然没有去说服别人的意思,所以似乎没必要纠缠于第二个层面,甚至作者手下留情没有“惊!”出深度好文,而是“趁深夜,悄悄发”,南周式明快的情绪渲染配合伍迪·艾伦式狡黠的自嘲,阅读体验实属微信文中的佳品。

 

但话说回来,这种动之以情的文章初读酣畅淋漓,进而五味杂陈,但似乎共鸣之后留给读者的仍是感伤和迷茫。例如阶段性爆火的《底层物语》《盛世蝼蚁》,都是通过列举现象,进而指向一个结论,中间存在逻辑断裂。讲道理不如讲故事,但故事无力之处便是道理登场之时,从这个角度来讲,私人写作的局限正是公共说理的空间。

 

作者在结尾处仿佛总结了主题:其实恨的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名校光环撑不起自己那颗被虚荣填满的心。”“如果你所拥有的仅仅只是名校骄傲的话,除了伤害亲妈和最亲近的人,其实什么都做不到。”名校光环黯然失色,学霸们说这是自降身位粉饰碌碌无为学渣们说这是发自肺腑直戳人生苦短。可我们为何不跳出作者的逻辑,去想想文凭和他的遭遇见到底有何联系?

 

劳动经济学孜孜不倦这么多年,就想评估出“能力”和教育、收入的三角关系,但始终也不敢说有了好教育就有好收入。没人保证过名校毕业生就可以“瞬间化身中产阶级小布尔乔亚,找工作想要税后10000朝九晚五包吃包住五险两金最好还给个北京户口”。大学不过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凭崇拜,本质上还是一种“规训”。按布迪厄的说法,文凭授予是阶级再生产的环节,通过将授予自称公平的各种资格证书将各种实际的不平等进行法律层面的合法化,将经济社会的差距正当化为精英惯习。租房子想要2000以内无中介房东直租南北通透独立卫浴离地铁站5分钟内还不能在回龙观天通苑通利福利亚”恐怕是《爱情公寓》看多了。这是一种被文艺作品和狭小圈子建构起来的幻象,是早该被戳破的泡沫!健全社会的流动性指标应是你做了什么(what you do),而非你是什么(what you have)。

 

饱暖文青最为人诟病的是动辄“真情流露”,但提升这种境界的办法不是变得情感麻木,而是寓情于理,毕竟道理面前人人平等,保留了达成共识的可能。换言之,不管你读后有感还是无感,你还是可以判断有理还是无理。布迪厄说“学校是特别受资产阶级社会重视的工具,它赋予特权者不以特权者面目出现的最高特权”,现在文凭“兑换”的确出了问题,但这不能和理想陨落、房价高、啃老、蚁族、文艺低迷构成因果联系。具体的问题彼此构连,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转型期的社会图景,这一切是青年人理应去洞察去思考的,毕竟那个世界更加真实和残酷,我们要做的也比转发、点赞多得多。

话题:



0

推荐

曹柠

曹柠

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自由撰稿人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2篇
  • 文章归档
2016年 2篇